近期,我院徐林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J Adv Res、Pharmacol Res、Aging Cell等连续发表系列重要成果,涵盖了肿瘤、自身免疫性肝炎、肠道菌群与衰老等多个领域。这些研究不仅深入揭示了相关疾病发生进程新的生物学机制,还为未来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。
在代谢组领域,徐林教授团队发表了题为“Targeting lipid metabolism of macrophages: A New Strategy for Tumor Therapy”的文章(国际期刊J Adv Res,IF:10.7,中科院1区Top期刊)。该文章系统概括了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(TAM)的脂质代谢重编程的最新进展,详细分析了TAM与不同细胞群体代谢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,以及对M1向M2表型极化和肿瘤进展和治疗的潜在影响。文章还讨论了基于脂质代谢调节重新编程TAM的肿瘤治疗新策略的价值和存在的潜在问题,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应用提出了新的方向。论文第一作者为我室2022级硕士研究生邵楠。
文章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are.2024.02.009。
在肠道微生物组领域,徐林教授团队发表了题为“Akkermansia muciniphila: A potential target and pending issues for oncotherapy”的论文(国际期刊Pharmacol Res,IF:10.3,中科院1区Top期刊)。该论文系统地总结了嗜黏蛋白阿克曼菌(A. muciniphila)在肿瘤发生及肿瘤治疗中的作用,重点归纳了A. muciniphila为代表的益生菌目前治疗肿瘤的现状,系统讨论了该领域研究仍亟待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,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。这一研究为以A. muciniphila为代表的靶向药物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线索和帮助。论文第一作者为徐林教授联合贵州大学培养的2022级博士生赵栩。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1043661823002724。
在衰老领域,徐林教授团队发表了题为“MicroRNA-7 deficiency ameliorates D-galactose-induced aging in mice by regulating senescence of Kupffer cells”的论文(Aging Cell,IF:7.8,中科院1区Top期刊,专业领域期刊排名2/36)。该论文首次从炎症应答角度,解析了MicroRNA-7/KLF4/NF-кB/IL-1b轴调控肝Kuffer细胞衰老介导机体衰老的分子机制;揭示了MicroRNA-7及KLF4可能是预防机体早期炎症应答预防衰老等相关疾病的干预新靶标。论文第一作者为我室2020级硕士研究生王亚和2020级硕士研究生邱慧。
文章链接:http://doi.org/10.1111/acel.14145。
同时,徐林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Biomed Pharmacother(IF:7.5,中科院2区Top期刊)上发表了题为“The role of amino acid metabolism in autoimmune hepatitis”的文章。该论文深入探讨了氨基酸代谢与自身免疫性肝炎之间的关系,并重点关注了特定氨基酸代谢在AIH发展中的作用,这一研究为开发基于氨基酸代谢的AIH临床诊治新靶点提供了重要思路。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在读2020级临床医学(南山班)本科生向小容。
文章链接:https://authors.elsevier.com/sd/article/S0753-3322(24)00336-6。
此外,徐林教授团队还在Cell Signal(IF:4.8,中科院2区)上发表了题为“Promoter A1312C mutation leads to microRNA-7 downregulation in human non-small cell lung cancer”的研究论文,该研究首次阐释了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中miRNA-7表达下调的新机制。发现NSCLC中pri-miR-7-2水平的降低是导致miRNA-7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之一。还发现miR-7-2启动子序列中的A1312C突变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。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NSCLC中特定miRNA表达的失调提供了新的视角,有望为NSCLC的诊断、预后和治疗策略提供新的依据。论文第一作者为我室2020级硕士研究生陈世鹏。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0898656824000639。
系列研究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(批准号:82272812,32160178,82360018)等资助下完成的,充分展示了我院学科团队在科研领域的创新能力;同时,也是我院近年来加强科研综合实力、助推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证明。望各位老师和研究生能够再接再厉,力争取得更多成绩和进步。
(审核:一审覃明,二审韩勇,三审罗军敏; 撰稿:赵娟娟)